随着《我用所有报答爱》曲目略显悲怆的音乐声结束,李子君结束了2017年的花滑世锦赛之旅。她向观众致意,她看起来有点疲惫,还透着一丝哀伤,或许是为了配合曲目的表演,或许是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表现并没有为她拿回她想要的东西。
她滑到台下与教练米申拥抱,然后坐在凳子上等待分数。两处跳跃周数不足的失误,而且少做了一个连跳,影响了技术得分。看到自由滑最终的103.50分,她的眼里满是失望。第21名的成绩,是她自2012年加入成人组以来的最差战绩。
相比之下,她已经很平静了。两天前的自由滑,在《魔鬼汤姆猫》的音乐中,李子君像个精灵一样俏皮而灵动,所有人都觉得她发挥很好,包括她自己,这种感觉直到最终分数出炉——56.30分排名第20,勉强跻身24人自由滑阵容。惊讶、委屈、难过、不服气,她竭力控制住自己的表情。
但她还是忍不住,赛后采访时,这个20岁的漂亮姑娘控制不住眼泪:“虽然成绩一般,但我还是认为自己一直在进步,不管是竞技状态、心理还是体能上,都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半个月前,李子君从世锦赛正选沦为替补,最终翻身再度成为正选。她如今的现实处境和那场风波,都太需要她证明自己。可惜,一切都不尽如人愿。
李子君1996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4岁半那年,她穿着人家帮忙找来的一双旧的黑色冰鞋走上了自己的滑冰路。
这条路走得很偶然,有一天,李子君妈妈带她参加聚会,她同事的女儿正在学花滑,播放的录像一下把李子君吸引了,表示自己要练这个,她妈妈借机就把她送去学滑冰了。李子君后来回忆说:“小时候她妈总管着我,24小时盯着我,学了这个项目妈妈就抓不着我了”。
李子君儿时的教练孟迪说一开始看见她,我就觉得她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李子君确实是个好苗子,小学三年级就拿了全国少儿组冠军,第二年又拿到了青年组冠军。
2008年,李子君、耿冰娃、张可欣被国家队选中,加入中国花滑女单的“留洋计划”。同年李子君赶赴美国洛杉矶师从曾培养出陈露的著名教练李明珠。凭借自己的聪明努力和教练的悉心培养,李子君进步神速。
2010年4月,击败“一姐”刘艳夺冠后,李子君正式“接管”了中国花滑女单,开启了属于她的时代。直到2012年1月的长春冬运会结束,刚满15岁的李子君实现了国内大满贯:全青赛冠军、冠军赛冠军、全锦赛冠军,再到第12届冬运会冠军。
她曾经的教练赵影和儿时教练孟迪都在公开场合表示过,在技术能力、技术水平上,国内没有人能与她媲美。
这个评价迄今为止,已经持续了五年。但这五年之中,她却再没有任何进展。李子君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在国内无人能敌,在国际赛场却连一流选手也算不上。
自2012赛季进入成年组以来,连续参加过五届世锦赛,至今最好成绩只是第7,而且还是2013年第一次参加世锦赛时拿到的名次。2014年世锦赛李子君只获得第17,2015年排名第9,2016年列在第11,今年掉落到21名,基本上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或者说,还有所退步。
而在四大洲赛上,李子君连续出战五届,也只是2014年登上过季军的领奖台,其余四次有两次获得第五,去年第10今年第7。至于每赛季的大奖赛,李子君从未拿到过奖牌,中国杯的最好成绩也是刚出道时2012年的第五,其余分站赛的最高名次也只是第四,尽管是中国一姐,但这份成绩单着实惨淡。
她不是没有努力。今年四大洲赛之前的半个月,她还在俄罗斯,拜在俄罗斯“冰上沙皇”普鲁申科的教练、世界级著名花样滑冰教练亚列克谢-米申门下,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训练。
俄罗斯的冬天寒冷异常,李子君的日子就是从天黑练到天黑,一天四场陆地训练、两场冰上训练,辛苦而单调。有时候一场下来,不算合乐,能跳65个三联三和勾手。一到那边,她就觉得自己“练傻了“,”经常找不到腰和腿在哪”。
这一年,他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相继过圣诞节过生日过年。她调侃自己:“有点小悲惨啊”。生日那天,她照常训练,在路上她给自己唱了歌,“多希望能有人陪我”。
米申的团队清一色都是俄罗斯人,队友们又都不会讲英语,语言就像一堵墙将她隔开,尽管都是十几二十来岁的小姑娘,但她融融入不进那个圈子。在生活中,语言也是个难题,刚去的时候,有一回冒着零下二十度的寒冷,从超市出来,双手拎着大袋子站在风雪中打不到车,一求助,对方都不会说英语,直到2个多小时后一位小青年帮她叫了一辆车,这才回到酒店。
俄罗斯的食物单调,难以下咽,每天的伙食费有限,以前在家里每天都有妈妈照顾的李子君要自己学着做饭。21岁生日那天,李子君第一次尝试包了一顿饺子。
米申教练为她联系的酒店只有一个房间可以做饭,但是当有其他人预定了这个房间的时候,她就要从那里搬出来,在别的房间暂住,当客人退房之后,她再搬回去。因为她交的钱本来不够住这个房间。
从12岁第一次去美国“留学”,这样的日子对于她来说也不是没有过。2016年四月的世锦赛之前,她跟着美籍名人堂教练弗兰克-卡罗尔在美国加州训练。
在洛杉矶的训练,也是魔鬼训练,最初的几天,她几乎都跟不上训练计划。每天,教练都要求把自己的整套节目完整地滑很多次,在节目的后半段她总是撑不住,“觉得腿快要断掉了,站都站不住”,弗兰克依然十分严格,要求她坚持下去。
好在,过了几天,她对这样的训练节奏渐渐适应了,也不会感觉那么痛苦了。她清楚地明白:“没有痛苦,没有牺牲,就什么都不会拥有。”
4月4日,在波士顿参加完世锦赛,4月8日,他就已经在多伦多加拿大籍编舞大师劳瑞的训练房里。为了练好一个动作,她跪了一上午,膝盖生疼。每一天,“从睁眼练到闭眼”。
如果说四岁开始走上冰场以来,训练对于她来说就是日常生活。那普通女孩必经的生长发育,对于李子君来说就是一道坎儿。从2013年开始,李子君的发育影响着他动作的美感和技术的发挥,“以前能做出来的动作,现在都做不出来了。”
她的体重也在悄悄上涨,教练每天随时随地地突击称体重,数字甚至要精确到“两”。很长一段时间,李子君整天整天地不吃饭,看见自己的女儿这么辛苦,李子君妈妈决定和她一起减肥,她也陪着挨饿,有的时候,母女俩夜里饿得睡不着,躺在相邻的两张床上听着彼此肚子的咕噜叫声,互相鼓励、互相打气。
最难受不是不能吃饭,而是不能喝水,因为喝了水,身体就会变得很沉。“有时候实在渴得受不了了,就用水漱漱口,再吐出来。”在俄罗斯的日子,身高1米65的她的体重一度达到了42.9公斤。
2013-2014年,李子君心理、身体状态都很差。2014年世锦赛,她甚至排名末位,一些好事的网友将她自拍、晒吃的照片翻出来,招来各种指责,称其不好好训练,玩心太重。
那是李子君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质疑,她删掉了所有的微博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花季少女,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李子君妈妈说:“比赛之前他们都很紧张,比赛第二天就返程了。专业运动员,外界不太了解。”
2014年8月份,高海军开始接手,刚接手的时候,她的身体状况、思想都处于最低谷,接手一年两个月,李子君达到了最高水平,2015年世锦赛拿到了第九,2015年12月的十三冬运会再次拿到了冠军。
按理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上升势头。为了备战2016年世锦赛,她在美国洛杉矶进行了魔鬼训练。离开洛杉矶奔赴波士顿时,她信心满满。但11名不进反退的成绩,让她感到十分无奈:“16年世锦赛之后:赛季结束了,很高兴能在最后一个比赛中发挥出两套赛季最佳…但是,如今女单水平真的很强!实力差距就摆在这里,努力or不努力,争取or不争取 全看自己,在我刚刚滑完的时候Lori已经把下一步训练计划全部安排好了…今年世锦赛后没有休息 没有放松!尽全力拼下去吧,是时候改变自己了,See u next season! I'll be back!”
在俄罗斯的日子,她感觉一切的付出终会有回报。来到圣彼得堡的第20天,李子君的勾手和内点终于能在一场冰并存了。但在赛季末尾的这几个比赛,却没有一场让她满意。
四大洲赛,赛前六分钟训练时,她一不小心踩了赛场上意外出现的冰块,整个人飞了出去,头也撞在冰上,这些直接影响到了场上的动作,最终仅拿到了第七名。亚冬会,在日本女单主力没有参赛的情况下,依然未能夺下一枚金牌。“我对自己的排名特别失望。”世锦赛,更是跌落到第21名。
她的内心是煎熬的,少年成名却在青春时期停滞不前,滑冰这么多年,在尚年轻还能看到希望的日子里,她每一次尝试突破失败之后,都会安慰自己,重新开始,坚持。但数年的徘徊之间,她期盼的突破变成了一句口号,她愈发迷惘,不知所措。
本次世锦赛,短节目刚结束,赛场显示李子君的分数高于之前上场的所有选手,但经过裁判组的回放,后外点冰三周接三周落冰的第二跳周数不足,后内点冰三周落冰时没有完全展腿,各种小瑕疵让裁判对其得分大打折扣。她的成绩一下子掉落,甚至不如16岁的李香凝。
其实这不算爆冷,因为一直以来,她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技术不够全面,跳跃容易出问题,肢体表现力比较弱,风格单一。体能的短板也一直存在。这些一半先天、一半后天的因素一直在制约着她。
她也渴望能有所改变,但教练的问题却又从另一个方面制约着她。从2012年转战成人组以来,她的教练从本土的李明珠、高海生,到国际大师弗兰克-卡罗尔、劳瑞、米申。前前后后,他已经换了5任。
尤其是后期的国际教练,他们都只能陪伴她不过数月,根本无法得到系统的训练,在弗兰克-卡罗尔门下,她甚至只学了一个月。不得不去熟悉各种截然不同的训练理念和方式,这让她很多时候感到无所适从。她很多次说过:“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能长期跟我签约的教练,这可能是我现在最需要的吧。”
她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任教练是米申,她在俄罗斯跟她学了两个月,米申几乎换掉了李子君自由滑节目中所有的跳跃动作,大幅增加了难度。但世锦赛却并没有带给她想要的回报,再换一个教练,或许就意味着再一次重新开始。
从国内的比赛一路走过来,她一直顺风顺水,国内女单的实力又比较弱,就显得她很出众。可以说她的经历里除了所有选手会经历的发育期、伤病等等并没有太艰辛的坎坷。但这恰恰也是问题的所在。
中国花滑女单代表人物陈露曾表示,李子君还缺点狠劲儿,“如果她对自己狠一点,很多东西在比赛中其实可以做到。”在陈露之后,再也没有哪位中国单人滑选手能达到她当年的高度。陈露认为,造成这种现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从事花样滑冰运动的专业运动员太少了,形成不了良性竞争,容易让运动员滋生惰性。
李子君的身上聚集了太多人的目光和期待。从2012年至今,她一直在期待突破和绽放的那天。但这五年,她却并没有得到幸运之神的垂青和眷顾。
李子君已经20岁了,她在世锦赛的最好成绩就是刚出道时的第7名。陈露在19岁那年拿到了世锦赛冠军,浅田真央第一次拿到世锦赛冠军不到18岁,金妍儿在20已经拿到了冬奥会金牌。但巅峰时期就是三四年,总是三次拿到世锦赛金牌的浅田真央,也不能逃脱岁月的侵蚀。
她早已不是小将,在俄罗斯,20岁以上的女单几乎都选择了退役,和她同年龄的选手在米申的团队里也被尊称为“老前辈”。
每一个运动员注定都要承受普通人无法比拟的劳累、压力,但并非所有人都一定能站上巅峰,李子君也是。
自从李子君走上职业的道路后,李子君妈妈辞掉了幼师的工作,成为她的专业陪练,李子君的父亲则负责赚钱养家,洗衣服做饭,来为母女两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他们三个人的角色,都围绕着李子君作为一名花样滑冰运动员而展开。
从小到大,在国内的每一天,她的妈妈都陪伴着她。她有一个小本子,纪录李子君每天训练内容,动作的成功率,按照裁判的方式记,跳的好会进行加分,她觉得自己这么多年非常用心,“最好的爱是陪伴,陪伴她一起长大,见证她每一个成长瞬间。”
李子君家的客厅,有一面墙专门用来陈列她这么多年的奖牌。但她依然不甘心,她说自己还想要一块奥运奖牌,金色的。她想得到认可,她必须尽快证明自己。她知道自己有一张可爱的好脸蛋,但她更加知道,竞技体育很是残酷,成绩是衡量很多东西的标尺。没了成绩,影响力无从谈起,商业价值也大打折扣,依靠着粉丝的支持,难以撑得起未来漫长的道路。
现实往往比想象中更残酷。首次参赛便拿16名的李香凝表现可以称得上惊艳,至少比李子君要好很多,但本次世锦赛的成绩也决定了中国只有一张平昌冬奥会花滑女单的门票,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让她很清楚地认识到了目前的处境:“现在是我这几年以来最难的阶段。”
李子君也不忘给自己打气:“这场比赛我不认为这是一场失利,对我来说倒更像是成长!”离平昌仅仅还有10个月的时间,在彷徨中, 她依旧怀着憧憬和希望,哪怕这或许是最后一次能证明自己的机会,哪怕这机会或许在悄然之间就会逝去。
只有李子君的父亲想得很明白。看这女儿在二十来岁的美好年纪里怀着美丽的梦想,他一直保持着理性:“增长一点体重没关系,世界冠军奥运冠军谁都想拿,不是你下了多少功夫吃了多少苦就能拿到的。应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因素构成。”
在她父亲看来,李子君是不是世界冠军没有那么重要,客厅里哪些沉甸甸的奖牌,每一块都能证明她就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骄傲。每次看到李子君练得太累,他总是说:“别练了,回家吧,爸爸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