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国足球二十年回顾展--前锋篇(苏永舜时期)

战术智慧解读 2268

时间:1980年6月至1982年

阵型:433战术思想:稳控中场两翼齐飞

锋线组合:古广明-陈金刚-沈祥福

此间在锋线上比较固定的是右边锋古广明,然而苏永舜努力营造的是一种两翼齐飞的格局,为此他首先寻找的是一位能与古广明相呼应的左边锋。他曾经对杨玉敏委以重任,杨玉敏百米11秒2的超凡速度曾经是中国队在世界杯预赛的小组决赛中4?2反胜朝鲜队的杀手锏,可惜杨玉敏的状态经常飘忽不定,最终把这个位置交给了发挥稳定、得分能力较强的沈祥福。在中锋的位置上,苏永舜开始启用陈金刚。陈金刚身材高大,头球出色,得分能力也不错,缺点是球风较软,对抗能力稍欠。

在一些关键性的比赛中,陈金刚经常是这个前锋组合中的薄弱环节,这可能主要是源于他右腿的伤势。每到关键时刻,苏永舜还是把这个关键的位置交给容志行。容志行出现在这个位置上,对于整个球队来讲,或许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容志行作为中锋确实在关键场次不辱使命。

经典战例:世界杯预选赛4:2胜朝鲜

3:0胜科威特

主要入选球员:古广明,右边锋,1.69米,广东队员。脚下技术娴熟,擅长边路个人突破,传中落点极佳。

容志行:中锋,1.72米,广东队员。能传善射,前场组织核心,场上的领军人物。由于当时年纪已大,体力和身体对抗能力较弱。

沈祥福:左边锋,1.73米,北京队员。速度快,跑动范围大,传球落点好。

杨玉敏:边锋,1.76米,辽宁队员。速度奇快。(叼得一)